幼儿绘画想象能力的培养

相关栏目:早教

概要:

1. 组装想象;

2. 复制想象;

3. 设计想象;

想象是创造的基础。在幼儿绘画教学中,开展"想象"能力的培养对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很有帮助。

所谓"想像",心理学上,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来新形像的心理过程,或者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像,或者设计。由此可见"想象"有三种类型:第一,借助现有材料,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的形象;第二,复制不在眼前的事物;第三,设计新的形象。

三类想象,各有不同要求,一类比一类要求更高,体现了"想像力"培养的系列。三类"想像"有一个共同特点:都必须借助现有的材料或已经认知的材料。不同的是每一类是现有材料,第二类再现材料,第三类表面没有材料,完全凭空"设计",而实际上必须借助生活中积累的各种材料作为"设计"的依据。

根据"想像"力的规律和特征,我在幼儿绘画教学中初步探索,总结了一套比较有效的方法。

第一, 组装想像

它是借助现有(绘画)材料,让幼儿自行重新配合,创造出一种崭新的形象。如教师出示一组诸如"积木"的绘画材料,让幼儿自行重新组合(先是简单些),然后进行绘画。

结果发现,有的幼儿把它们组装成小房子,有的组装成机器人,有的组装成跷跷板,有的组装成小眠床……因而也就画出相应的图画,尽管还很稚嫩,甚至拙劣,很不像,但都是他们的"杰作"。

当拿到自己"作品"时,他们那种欣喜若狂的神情是成人很难理解与体会的,对他们来说,却是"宝贝",纷纷向老师报喜。"组装想像"具有千变万化的特征:如即使组装"小房子"也变化多端的,因而具有很强的"创造因素"。

这里很明显地给我们显示了"想像"力与"创新"力的内在必然联系。这类"想像"首先必须借助现有材料,因此,材料的选择必须从幼儿实践出发。

就我的实践体会来说,这里主要有两点:1。必须是他闪比较熟悉的,能理解的,也必是他们生活中的材料;2。必须是多样的,这些材料可以来自人工制作的(如),也可来自他们看到过的,如自然界的花草树木等,这样可以经常更换新材料,随时刺激他们的兴奋,克服单调乏味的缺点,力争做到堂堂课常画常新,常新常爱。

第二为复制想像

这类没有任何现成材料,要求幼儿根据以往生活材料,选择一种或几种自己熟悉的、喜爱的东西进行绘画(把它们复制出来)。

这时,我们会有一种惊人的发出"每个幼儿都有一种异常的脸部表情"。我们可以断言,他们是在"回忆"、寻找绘画的材料,然后发出一阵叽叽喳喳的提问声:我画这个可以吗?我画那个可以吗?老师的回答当然是肯定的。

结果表明:有的画邻家的"囡囡",有的画自家可爱的小猫,有的画公园里的一朵小花,有的画自己的外婆……仔细观察,这类"想象"画有两类:一是比较准确(少数),一是变形(多数)。

但不管哪一类都是"原型",又不是原型,再次体现幼儿"创新"潜能。这类想象的特征是告"回忆"来复制,比第一类稍难。为此教师必须作有心人,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提醒指导幼儿多观察、多记忆、多储备周围的事物,以备"复制"。

第三,设计想像

根据一定的目标(绘画目标)综合利用各种材料(眼前的,非眼前)某一特征进行组合,创造出一种崭新形像的一种想象。这里有"变形想象",如我出示一朵牵牛花,让孩子想像它跟现实生活中的哪类事物外形相似,孩子们例举了它像一支喇叭,又像降落伞,也像栏杆等等,然后相应画出像牵牛花又不像牵牛花的各种事物,创造出了许多新的形象,有各种不同事物的某一特征组合想像。

例如白鹅头和颈与船可组合成新的游艇,人与鸟的翅膀组合成"飞人"等等,他们画出许多新鲜有趣,令人捧腹的种种画面,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童真的世界。这类想像是在第一、二类基础上,以更丰富的眼前、非眼前的材料作为"设计"的依据,如果说第二类须积累材料,那么这类就更须积累材料。这类想像,首先须有明确设计目标(对幼儿来说是偶然的),其次须选择设计方法(对幼儿来说带有随意性),因此,更须精心指导。

三类"想像"是相互联系的。第一类"想像",因需提供现实材料,然后乾地全新组合,并绘画,尽管有创造性,但基本属临摹;第二类属于"记忆性默画"但仍需非眼前材料作为依据;第三类是以第一、二类为基础,进行创造。

上一篇:学会赏识让孩子画出心中的画
下一篇:幼儿绘画教学刍议

扩展阅读:

来源:宝宝妈妈期思分享 时间: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