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相关栏目:幼儿园

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中国二十一世纪必要的战略选择。为此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因素,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对于推动我国环境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环境教育内容在生物学教材中的体现

1.初一生物学

植物在环境中的作用:绿化;光合作用与净化空气;植树造林;藻类与人类关系;地衣、苔藓对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作用;植物资源。动物对环境的作用:原生动物对污水净化的作用;生物防治;水污染与鱼类资源;保护青蛙;保护鸟类;保护珍稀哺乳动物;认识几种保护动物;生物多样性及其意义。

2.初二生物学

人类健康与环境的关系;卫生与健康;噪声危害健康;营养卫生和饮食卫生;水污染;保护水资源:防止传染病;良好的卫生习惯;环境的含义;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及意义;环境保护;人口与环境;计划生育的内容、目标、要求及意义;野生动植物资源状况;动植物资源与人类的关系;环境污染及其危害;《环境保护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和治理污染。

3.高中生物学

“三废”污染及化肥、农药污染;昆虫外激素与生物防治;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学;生态平衡;加强动植物资源的保护;自然保护区及其意义。

二、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目标

1.灌输环境知识

让学生了解环境概念和一些简单的环境科学基础知识

2.培养环境意识

使学生正确领悟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人类生产活动、生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提高青少年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觉悟。

3.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建立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观点,在遵循生态平衡规律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改造自然,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生态系统朝着有益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4.分析评价环境的能力

运用所学的知识初步分析环境现象,评价环境问题,进行环境调查,搜集整理资料,并进行科学分析,尝试提出改善环境和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

三、环境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1.课堂教学是环境教育的主渠道

生物学教材蕴含了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因此充分利用教材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渠道。

(1)要有针对性地确定教育要求。针对性是指环境教育的目标和授课内容蕴含的环境教育因素,要两者结合,有的放矢,使教育要求渗透落实到章节的整体教学目标之中。

(2)要选择最佳的结合点。环境教育要落实到实处,不能泛泛而谈,教材中哪些事实材料能发人深省,哪一些是画龙点睛的结论,都要一一捕捉并加以利用。同时,要适当进行乡土教育,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生物资源及其保护、开发和利用,注意收集或调查具有典型性、地方性的事实或数据以充实环境教育内容,使学生感到亲切、真实,产生强烈共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抓住各种时机,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教育活动

利用与环境有关的节日如植树节、爱鸟周、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地球日等,有意识地开展各种相应的环境教育活动,如植树种草、美化校园、征文征画,走向社会开展宣传活动、组织主题班会、团会、举办知识讲座等。

上一篇:狠抓教学管理,环环落实到位
下一篇:语文教学中审美意识的培养

扩展阅读:

来源:宝宝妈妈依依儿分享 时间: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