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心理特征与发展规律

相关栏目:育儿

学龄前期是指儿童从3周岁到6~7周岁这个年龄时期。这一时期是儿童进入幼儿园接受教育的时期,也就是正式进入正规学校学习之前,为接受学校正规教育做准备的时期,所以,称学龄前期(简称学前期)。

学龄前期儿童最突出的心理特征是:在幼儿期心理发展的基础上,独立意识发展,并初步形成参与社会实践的愿望和能力(具体表现在愿意帮助父母干活,也已有能力给父母拿板凳、吃饭前拿筷子等),独立生活能力有了很明显的发展(如能湛江吃饭,自己蹲盆撒尿等)。为此,成人和社会也对他们提出了较高要求,如要求小孩住进寄宿幼儿园,逐渐担当起自我服务性的简单职责,包括自己穿衣、吃饭、收拾玩具等,还要在老师指导下充当卫生值日员等。这些活动显示了他们已经具备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我们观察到:当小孩参加了上述社会实践活动后,又产生了新的心理需求(如要求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环境和成人对他们又提出新的要求,新的要求和新的心理需求促进了他们心理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渴望独立参加社会活动的心理需要和学龄前期儿童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与水平不足之间产生了矛盾。通过帮助、教育在不断提高社会活动水平的过程中,即可促进他们心理向新水平发展,心理的发展又使他们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不断提高。这是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突出规律。

(2)随着心理过程的不断发展,学龄前期儿童即可具有最初的对事物的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这使他们在游戏等湖动中,初步学着运用逻辑思维。比如,我们观察4周岁左右的儿童在“过家家”游戏中可能有:菜必须切碎,否则煮不熟,煮不熟吃了就会肚子疼,就得到医院打针等一系列简单的合乎逻辑的思维活动。不过,在此时期由于知识少、经验不足,还不能经常有意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动,因此,心理的稳定性还较差。

(3)学龄前期的个性特征已开始形成(儿童的个性倾向在幼儿期萌芽,在学龄前期就可形成较为明显的个性倾向)。

上一篇:婴幼儿认知的发育特点
下一篇:未婚者需注意扩大自己的眼界

扩展阅读:

来源:宝宝妈妈一拜灵器分享 时间: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