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症状表现及家庭护理

相关栏目:新生儿 相关内容: 护理 新生儿 生儿

新生儿颅内出血,指发生于新生儿期的颅内任何部位的出血。

1.脑出血包括原发性小脑出血,脑室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扩散至小脑,静脉出血性梗死,及产伤引起小脑撕裂4种类型。多见于胎龄小于32周、体重低于1500g的早产儿,或有立伤史的足月儿,严重者除一般神经系统症状外主要表现为脑干症状,如频繁呼吸暂停、心动过缓等,可在短时间内死亡,预后较差,尤其是早产。

2.颅内压增高、呼吸不规则、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症状为主要特征。本病是新生儿围产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按出血部位,可分为硬膜外出血、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出血、脑室内出血、混合型出血等。

3.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表现随出血部位和出血量的多少不同而表现不一。一般来说在出生后2天内,小儿开始会出现烦躁不安、不吃奶、尖声哭叫、呕吐、抽筋、呼吸不规则、阵发性青紫、囟门饱满、双眼睁大,注视某一个方向。如果出血不止,小儿出现嗜睡、或昏迷、面色灰白、呼吸变慢或呼吸暂时停止、心率减慢,全身肌肉松软,可有肢体瘫痪。

新生儿颅内出血

产生原因

1.产伤型。胎儿头部受到挤压是产伤性颅内出血的重要原因,如胎头过大、产道过小、产道阻力过大、急产、胎位异常、高位钳产等,导致颅内血管撕裂、出血。多见于第一胎足月、体重较大的婴幼儿。

2.缺氧型。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常导致缺氧性颅内出血,多见于早产儿。缺氧时出现代谢性酸中毒,导致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液外溢,多为渗血或点状出血,出血量不大而出血范围较广且分散。

3.其他情况。新生儿的出血性疾病(如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血小板减少等)及颅内先天性血管畸形可引起颅内出血。快速扩容、补液渗透压过高、机械通气时吸气峰压或呼气末正压过高等医源性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颅内出血的发生。

应对方法

1.加强护理。保持安静,减少移动,头中位或右侧卧位,头肩略垫高30度。保持患儿体温在35.5℃~36.5℃之间。出生时就有症状者,宜推迟喂奶和供氧,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控制输入液量,每日50~60毫升/千克。

2.控制出血。可进行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续3天。输新鲜血浆或全血,每日10~20毫克/千克。维生素C、酚磺乙胺或6-氨基己酸。

家庭护理

1.严密观察病情。注意体征的改变,如意识形态、眼症状、囟门张力、呼吸、肌张力和瞳孔变化。定期测量头围,及时记录阳性体征并与医生取得联系。

2.合理运用氧气。根据缺氧程度给予用氧,注意用氧的方式和浓度。病情好转及时停用。

3.合理喂养。根据病情选择鼻饲或吮奶喂养,保证热量供给。

4.维持体温稳定。体温过高时应予以物理降温,体温过低时用远红外辐射床、暖箱或热水袋保暖。避免操作后新生儿包被松开。

5.准时用药确保疗效。到用药时间一定要按时用药,不能耽误。

上一篇:新生儿肝炎的症状表现
下一篇:新生儿破伤风症状表现及家庭护理

扩展阅读: 足月 胎儿 胎位 早产 钳产 畸形 第一胎 喂养 囟门 护理 新生儿 先天 降温 物理降温 胎位异常 早产儿 婴幼儿 辐射 维生素 幼儿 用药 新生儿期 喂奶 呕吐 窒息 新生儿颅内出血 缺血性脑病 足月儿 烦躁 代谢性酸中毒 体温过低 体重 分泌物 增高 头围 婴幼 小儿 抽筋 烦躁不安 生儿 肌张力

来源:宝妈分享 时间: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