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宝宝对老师的偏见

相关栏目:启蒙

成人之见左右着宝宝的偏见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是孩子最亲密的人,父母说什么,他们最相信,他们认识现象、分析问题的方法与结论对成人的依赖性很强,尤其是对老师还没有完全建立权威感和信任感的婴幼儿,对父母的话更是深信不疑。他们的很多“说法”都是成人的翻版,所以有些话,父母不宜当着宝宝的面直接说。因为宝宝不可能理解父母分析问题的情景和方法,而是直接牢记了最后的观点,并简单、刻板地套用在一切情形中。佳佳把老道的“治”字用在老师身上,是对成人之见耳熟能详的结果。

宝宝印记了来自成人的偏见,有时是父母说话不讲场合,无意中传播给了宝宝;有时是父母有意让孩子获得自己的观点,形成一致对外的格局。不管怎样,这些做法都会妨碍宝宝正确地观察和分析问题。如果让宝宝对老师产生了偏见,危害更大,扭转偏见更难。

对老师产生偏见的宝宝容易导致以下的问题:

·产生阻抗情绪,不愿意配合老师组织的保教活动。

·容易产生心理,认为老师不喜欢自己,在缺乏自信和勇气。

·潜藏家园矛盾。父母听了孩子用偏见“翻译”过的,对老师的误会在所难免。

·妨碍教师对宝宝的真正理解。偏见是隐藏着的心理活动,并支配着外在的行为,因而外人不易解读。老师解读不了有偏见的宝宝,很多情况下就不能真正帮助宝宝。

要让宝宝远离成人偏见的污染,父母应做到:

·对老师有意见,可以找个时间和地点,单独与老师交谈,避免孩子在场。

·听说和发现宝宝在幼儿园可能遭受了不公平待遇,先不要急于在孩子面前发泄情绪,表达观点,而是把注意力放在妥善解决问题上。

·如果有一个家庭成员在孩子面前对老师有微词,要主动请他打住,以后再谈。

·不要急于让孩子看到或听到成人世界的“交易”,维护孩童世界的纯洁和宁静,先让他们聆听美好的声音。至于让孩子了解和适应现实社会,还不是这个年龄段宝宝的教育内容。

冲淡偏见中的个人成分

每到新学期,宝宝刚入幼儿园就会产生分离焦虑,老师和父母都想尽各种办法帮助他们适应幼儿园。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帮助宝宝,一个老师调查孩子们:“谁喜欢老师?谁不喜欢老师?为什么呀?”一个勇敢的宝宝先说:“老师,我不喜欢你,你说话不算数!你说发给我们小贴画,但你总是忘——”接着,其他宝宝都争相发言了,表达自己对老师的不满:“老师,你总是叫错我的名字!”“老师,你总是离我们太远。”孩子们都是说出一件件实实在在的事例,证明自己不喜欢老师的缘由,这位老师非常坦然地接受了孩子们面对面的批评,进一步接纳和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渐渐缩短师幼之间的距离,宝宝们适应幼儿园的速度大大加快。

直觉行动思维决定了宝宝的偏见

成人有了熟练的“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抽象,而3岁前的宝宝处于“现象就是本质”的直觉行动思维发展阶段,他们常常从一件特殊的事情就推出一个定论,因此,宝宝的个人之见五花八门,充满了可爱的谬误与偏见。例如,有人问一个小男孩儿:“你长大了娶媳妇吗?”“不娶。”“为什么?”“背不动。”“背不动?”“猪八戒背媳妇!”原来,可爱的宝宝看了猪八戒背媳妇,就认为娶媳妇还得背,既然这么累,索性就不娶了。这就是宝宝个人之见的形成方法:一件事决定一个概念,虽然其事实基础是真实的,但是它的概括意义是有偏差的。

虽然宝宝有那么多的个人偏见,但是父母一般都不会误解,也不会当真,视之为有趣的儿戏。但是当宝宝因某一件事情对老师产生了偏见,父母就不可能是儿戏的态度了,而且因为宝宝心无城府,就更加相信宝宝不会无中生有地瞎说了。但实际上宝宝得出的结论常常是片面的和表面的,父母要注意宝宝的这一思维特点,正确分析宝宝的说法。例如本例中几个幼儿反映的事实是确凿的,但是由此得出老师不喜欢自己的结论却是错误的。幸亏这位老师及时了解了孩子们的想法,在实际生活中加以更正,宝宝们的信任和自信随之增强。

过滤出宝宝的个人偏见

如果能澄清宝宝的个人之见,就能清晰地了解他的心理活动,增强提供帮助的针对性;同时也使家园关系更加清澈,增强家园沟通的透明度。父母可以采用“解释说法”与“追问事实”的技术,过滤出宝宝的个人之见。

“解释说法”即用你的话重复宝宝的意思,以便确认宝宝的心理活动是否得到了你的理解。如果宝宝说“我不喜欢老师”,你就换个词重复他的含义:“你是说你觉得老师不好?”如果宝宝说“老师不喜欢我”,你接着确认:“老师对你不亲吗?”如果他不修正你的说法,说明你理解了他的心理活动。

“追问事实” 是理解了孩子的想法之后,接着确认他的想法是否正确,通过追问,调查清楚事件发生的六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和结果,你就能判断宝宝遇到的具体困难是什么了。针对佳佳说老师“治”她喝水的事情,父母可以进一步追问:你什么时候喝的水?你喝水的时候,还有哪些小朋友一起喝?你想喝水吗?你不喝水的时候,老师怎么说?其他小朋友不喝水的时候,老师怎么说?把这些细节问得青红皂白,你就很容易辨别出宝宝是个人偏见还是真知灼见了,然后再与老师沟通也不迟。

上一篇:4策略破解家园沟通的障碍
下一篇:与老师优质交流的法宝

扩展阅读:

来源:宝宝妈妈柳儿分享 时间: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