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克家庭”是对传统婚姻观念的挑战

相关栏目:避孕

在“多子多福”传统意识根深蒂固的中国,有人为了多生孩子,东躲西藏,浪迹天涯;有人则想尽千方百计,更改民族成份,以享受多生孩子的照顾;为了多生孩子,尤其是生儿子,有人宁愿被开除工作、被罚款。为了多生孩子,不惜一切代价是中国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之一。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向前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一种崭新的家庭模式“丁克家庭”在中国的一些城市中悄然兴起。它像一阵清风,吹开了沉积千年的陈旧意识;又像一团迷雾使人茫然,百思不解。“丁克家庭”究竟是怎么回事?

“丁克家庭”即“DINK”是英文“DoubleIncomesAndNoKids”缩写的译音。特指双收入,具有生育能力而自愿不要孩子的夫妻组成的两人世界。这种家庭模式在西方一些国家十分盛行。由于社会文化变迁所带来的婚姻家庭观念的更新,“不孕文化”在华夏大地上拥有了一定的市场。

“丁克家庭”在我国的发展具有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逐步扩大的趋势。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北京市1984年以来结婚的夫妇中,约有20%的夫妇自愿不育,人数近10万:广州的丁克夫妇在1986年有3万人,1989年猛增到10万人。上海市在1979-1989年间的50多万对新婚夫妇中,约有14.5%的人选择不育,约有8万人;1989-1994年间,“丁克家庭”的比例约占全市家庭总数的3%-4%。天津市1989年登记结婚的人中有28%的夫妻不愿要孩子。1994年,全国各大城市的“丁克夫妻”总数已突破100万对。目前,京、津、沪、穗等大城市估计有60万“丁克家庭”。“丁克家庭”已成为大城市中一种新型的家庭模式,而“丁克夫妻”也成为都市生活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特殊群体。在这个特殊人群中干部、知识分子所占的比例达70%以上,他们的文化教育程度均在大专以上。在一些家庭中主动提出不要孩子的是男方,在另一些家庭中主动提出不育的则是女方。不管是谁主动,最终夫妻双方都必须达成共识。

“丁克家庭”的出现意味着对传统婚姻观念的挑战。传统婚姻的目的既是“经济共同体”,也是“生育互助组”。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伦理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断子绝孙是不可饶恕的罪过。无论是名门望族,还是平民百姓都视生孩子为人生中一种无法比拟的幸福和快乐。中国的传统文化给两性关系蒙上了神秘色彩,男欢女爱是为了传宗接代.在浓厚的继后嗣氛围中,夫妻关系也恪守“为后也,而非为色也”的戒律。婚姻的宗旨是家庭延续的动力,是纯正血统和财产继承的法律保障。以传宗接代为目的的婚姻孕育了千姿百态的民俗文化。比如,在一些地方的婚礼上一边让新娘吃生饺子,一边问“生不生”?新娘答“生”,意为要生孩子。有一些地方的婚俗中,要在新婚夫妻的被褥下面放一些大枣、花生、核桃等东西,其用意是祝福这对新人早生贵子,多子多福;在一些少数民族“不落夫家”的婚俗中,妇女怀孕后才返回男方家定居。可见,自古以来生孩子在许多民族的婚姻理念中是头等大事!

然而,丁克夫妻的不育行为在传统文化的映衬下显得格格不入。炎黄子孙的中国人历来十分重视血脉的继承,自愿不育无疑是一种反叛行为。人们对此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据调查:80%的老人对此举持反对态度。在中国,老年人常以“儿孙满堂”为晚年幸福的标志,倘若子女不育,断了香火,愧对祖宗,简直是大逆不道。即使是那些思想比较开明的父母也不愿公开赞成子女的不育行为,只是稍加责怪和默许。丁克夫妻除了受到双方父母的干涉外,还受到周围的社会网络如亲戚朋友、同事、邻居的过分“关心”与冷嘲热讽,给他们造成了心理压力。丁克夫妻被指责为推卸繁衍人类的责任,是自私的表现。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丁克夫妻的文化层次较高,他们不育,反而让文化水平较低的人来繁衍后代,将来会导致人口素质的下降。

上一篇:“丁克家庭”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下一篇:如何客观地看待“丁克家庭”

扩展阅读:

来源:宝宝妈妈易意思分享 时间: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