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戒夏季小儿常见流行病

相关栏目:宝宝健康

炎热的夏季容易出现一些流行病,尤其是让父母闻之色变的肠病毒,虽然四季都有,但夏季是肠病毒感染的高峰期,为避免大流行,事先防范是有必要的。另外,去年沿海城市疫情严重的登革热,也开始蠢蠢欲动起来,防蚊工作必须从现在做起。

除此之外,夏季里还有哪些疾病值得家长注意的呢?发现,沙门氏菌肠炎、猩红热及脓痂疹,也是发生率十分高的传染病,最易侵犯5岁以下的孩子,家长除了应注意个人及家居环境卫生外,增强孩子的抵抗力,也是预防的好方法。

肠病毒

夏天是进入肠病毒最活跃的季节。许多家长对于肠病毒都闻之色变。事实上,肠病毒感染常见的手足口疾病与咽峡炎,是一种常见的良性疾病、死亡率极低。

专家发现,儿童感染肠病毒后,出现了很不寻常的病程,病人会因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并发症而死亡。经过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原来是一种毒性强、特别会“侵犯”神经系统的肠病毒71型。由于肠病毒71型的流行,使得儿童肠病毒感染增加了许多危险性。所以,真正令人畏惧的是肠病毒家族中的肠病毒71型。

流行的肠病毒类型

肠病毒是一群病毒的总称,包括小儿麻痹病毒三型、克沙奇A病毒23型、克沙奇B病毒6型、伊科病毒31型、肠病毒68-71型,共67种类型。由于这些病毒都栖息于人体消化道,在生化特性、流行病学及致病原因上也具有共同点而被归纳在一起。现在,小儿麻痹病毒已有疫苗可以预防,因此,现在的孩子不受到小儿麻痹病毒的威胁。流行在孩子中间的病毒就剩下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肠病毒68-71型。

肠病毒引发的疾病十分广泛,不同型的病毒可能会有相同症状。典型的症状包括泡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无菌性脑膜炎。而心肌炎、心包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肢体麻痹症候群是属于较严重的疾病。并不是所有受到肠病毒感染的人都会有症状,因免疫力不同,约50~80%是无症状感染,有部分的人会有轻微类似或肠胃炎症状,以下简述几个常见疾病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1.泡疹性咽峡炎:口腔后部出现水泡很快破掉变成溃疡,平均2~12个,约2~4天,口腔溃疡约7天左右恢复。鼓励孩子多喝水,如果有脱水现象就需要点滴注射。

2.手足口病:在舌头与颊黏膜有口腔溃疡,会有稍微鼓起的皮疹分布于四肢、臀部,常常有小水泡或是水泡破掉留下的小痂块。因为口腔溃疡,没有食欲,要鼓励孩子多喝水,以预防脱水。

3.无菌性脑膜炎:头痛、、颈部僵硬与疼痛,症状严重的需住院治疗。

夏季为感染高峰期

最让人担心的肠病毒71型是1969~1973年在美国加州首度分离出来的,由于具有致死率高与神经并发症高的特征,在保加利亚、匈牙利、马来西亚和日本大阪都有死亡病例报告。孩子如果经医生断定为肠病毒感染,要小心是否有意识障碍、持续呕吐、肌跃型抽搐或肢体麻痹的现象。如果有,表示得到肠病毒71型严重感染几率高,须尽快送医院治疗。而小于3岁并有高烧不退的幼儿是高危险群。

肠病毒的潜伏期约3~5天,长则达两周,在发病前几天即具传染力。人类是肠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主要传播途径是粪口传染。未感染过的儿童由于不具免疫力,是易感族群,加上儿童卫生习惯不好,上所、与其他孩子接触频繁,肠病毒很容易在孩子之间传播,再带入家庭,传染给家中成员。肠病毒在温带区,好发于夏、秋两季,在热带区整年可见。

多休息、摄取足够营养

预防肠病毒最好的方式是勤洗手,每次要用肥皂洗手5分钟,可将病毒量减少到百分之一至万分之一。洗手后还必须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触摸眼睛、鼻子、口腔。平时避免与病人接触、避免去人多的场所,注意饮用水与一般环境的卫生。如果孩子得了肠病毒,家长不需太过惊慌,除了就医之外,需让孩子多休息、摄取足够的营养,且要避免剧烈。

此外,家长要注意孩子是否有前卤门下陷、眼泪减少、眼窝下陷、口腔黏膜干燥、皮肤张力减少、尿量减少、体重减轻等脱水症状,可适度喝一点冰冷饮料。相信各位家长在认识肠病毒后,会了解到不是所有肠病毒都是那么可怕,要懂得如何观察严重病情并适当就医,才是对付肠病毒的最佳之道。

登革热

近年来每到夏秋之间,沿海各城市便笼罩在登革热流行的阴影之下。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所引起的传染病,受感染后所产生的临床病征从非特异性症状,到严重可致死的出血热皆有可能。依病情的严重程度可区分为:

1.典型登革热

2.出血型登革热

a.出血性登革热

b.登革休克症候群

蚊子为传染媒介

人被带有登革热病毒的病媒蚊叮咬后而受到感染,不会直接传染给别人。病人在发病前一天及发病后约5天内,血液里就会有病毒,这个时期如果蚊虫吸取病人的血液,病毒会在蚊体内繁殖,经8~12天后,蚊虫便具有感染力,此后其都将具有传染力。

重要的病媒蚊是埃及斑蚊及白线斑蚊,两种蚊子体色均为黑色,身上有白斑,后足具有5个白环。埃及斑蚊分布在北回归线以南,其活动范围主要在室内,部分在室外,而白线斑蚊大多数生活在野外。这两种蚊子皆属于白天叮咬人的蚊子,其中最活跃的时间是上午9~11点、下午4点到黄昏的这两个时段,此时正好是上下课以及上下班的尖峰时间。

病媒蚊的幼虫,并非滋生在排水沟、下水道或地下室的污水槽内,而是喜欢在各种天然或人工容器内储积的清水中繁殖。因此,了解他的传播方式及生活形态,将有助于登革热的防治。

初期症状与感冒类似

登革热病毒依抗原性分为一、二、三、四型,病毒型别不同,患过登革热的人还是有可能再次感染。人对于典型登革热的感受,并没有年龄及性别的差异,但大体上孩子的罹患率相对低于成人。本病初期症状可能类似一般感冒,婴幼儿会有1~5天的发烧、喉咙发炎、轻微咳嗽等类似感冒的症状。

典型的登革热症状比较容易表现在较大孩子或成人身上。在疫区的病人有发烧38℃以上,加上1.激烈头痛、后眼窝痛、骨头关节或肌肉痛。2.发烧3~4天后身上出现红疹。3.发病期间全身发痒。有以上3项的其中一项症状,就算是疑似登革热病例,也需在24小时内到医院。通常登革热的临床表现为发热、长皮疹、淋巴结肿大、剧烈头痛、眼球后窝疼痛、全身肌肉酸痛或关节痛,因此又称“断骨热”。治疗方法主要采取支持性疗法,卧床休息避免劳累、多补充水分、避免再被病媒蚊叮咬。

第一次感染登革热通常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如果再次感染与上次不同的病毒时,则容易引起出血性登革热,甚至登革休克症候群。出血性登革热以及登革休克症候群,都是发生在感染后期,主要是血管内壁受到侵犯,造成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流失到血管外,造成水肿、红血球浓缩、血小板受到破坏减少而有出血的现象。

如果病人躁动不安或嗜睡、体温降低、脸色苍白、四肢末端湿冷发紫、尿量减少、呼吸浅快、脉搏快而微弱、脉搏压变窄(小于20mmHg),要尽快实施大量输液,维持血容量,矫正酸中毒,保持酸碱及水份的平衡。如果血小板太低引起大量出血,可输血小板跟血浆,并且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当退热止痛剂。出血性登革热发生血浆渗出的时间,大约是在将退烧时,或退烧后的24~48小时内,所以这段时间内,医生与家属需仔细留意病情的变化,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清理居家环境

由于目前尚无登革热的疫苗可以,因此最有效的登革热防治方法如下:

1.扑灭病媒蚊、常清洗积水容器、妥善丢弃废弃的瓶罐与轮胎,让病媒蚊没有滋生的环境。

2.在室内悬挂蚊帐。

3.外出时穿着明亮色系的衣物,并喷抹防蚊液。

4.尽量避免到卫生环境差的登革热疫区旅行,若有类似登革热的症状发生,要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旅游行程。

5.婴幼儿应留在环境干净的室内,避免外出。

防治登革热,人人有责,大家一起来清理居家环境,消灭登革热病媒蚊及其幼虫吧。

沙门氏菌肠炎

6月以后天气逐渐炎热,医院每天都有很多拉肚子的小宝宝。幼儿急性肠炎以轮状病毒和沙门杆菌感染最为常见。但轮状病毒在温带地区常发生在冬季,而在夏天比较容易感染到细菌性肠炎。

沙门氏菌的种类繁多,约有2000多种,除可引起高烧不退的一种法定传染病“伤寒”外,其他一般“肠道沙门氏菌”则以引起解血丝便的肠炎为主。感染源主要是遭污染鸡蛋,因为鸡、鸭等家禽是主要宿主;此外宠物小乌龟也常是感染源。

主要侵犯2~3岁幼儿

沙门氏杆菌肠炎主要侵犯2~3岁以下的幼儿,其潜伏期通常为1~3天,有相当多受感染的还表现轻微或毫无症状,这些和抵抗力有很大的关系,而且胃酸是人类防止病菌入侵的第一道防线。所以婴幼儿、老人以及动不动就吃胃药(制酸剂)的人较容易得病。常见典型的临床症状有:发烧、腹痛、伴随水泻,甚至腹胀、黏液血便、腹绞痛及高烧。沙门氏菌肠炎所排出的大便呈绿色恶臭黏便,常带有血丝。

一般病情轻微的患儿,经清淡调控及适度的整肠药处理,即可在4~7天痊愈。

需要住院的条件为高烧不退、血便严重、腹绞痛厉害,或有脱水和电解质不平衡的现象。治疗的原则首先会短时间禁食,让肠胃休息并进行支持性治疗,如点滴液补充,粪便细菌培养可以协助确定致病菌。抗生素的使用会延长患儿带菌的时间,所以若有败血症及肠道外器官的合并症,或患儿有毒性症候(高烧不退、发炎指数高)出现,医生会给一定疗程的抗生素。同时也会留意监控患儿的症状,以及早发现可能的并发症,抵抗力较差的幼儿,就有可能发生下述种种可怕的并发症。

避免可怕的并发症

感染后病菌会侵犯大肠的黏膜,有时会破坏肠壁,造成严重的血便。在急性期偶发严重的并发症包括:毒性结肠胀大、低蛋白血症,如果细菌由肠壁进入血液循环引起败血症(8%),再由血液入侵脑部、骨头就造成脑膜炎、骨髓炎,会危及生命或留下后遗症。

每年也有些会因肠穿孔、腹膜炎而开刀的病例(2%),所以对于毒性结肠胀大的病例,使用肛管引流可减少此并发症。在慢性期的并发症有婴幼儿因肠炎使小肠黏膜受损,造成乳糖酵素缺乏而无法吸收牛奶中的乳糖,引起宝宝持续性的,即所谓的“乳糖不耐症”,此时须改用不含乳糖的配方。

当孩子感染后,如果又频繁呕吐,家长可能会担心孩子脱水而立即大量补充流质,这样的做法只会吐得更厉害,要先禁食约4小时让肠胃休息后,再尝试给予微量进食。

一般处理原则:可将婴儿牛奶浓度暂时泡稀,若无改善或大便很酸,再改用无乳糖配方的奶粉,4~6月以上可吃米汤及停止添加甜的,幼儿吃稀饭等清淡饮食,并避免油腻和甜食,一般的运动饮料即属甜食,腹泻不宜食用,可补充腹泻专用的电解质液,且家长应注意孩子有无脱水(嘴唇干燥、尿液减少、眼窝凹陷等)、腹胀、活动力差、高烧不退、大便内黏液血丝逐渐增加等现象,如有就应尽快就医,同时最好将宝宝的便便带给医生检查。

由于沙门氏菌肠炎有其病程,家长千万不要只求速效,如果使用抑制肠蠕动药物(如Imodium)一下就止泻时,反而容易造成毒性结肠胀大等严重的并发症。

勤洗手、别乱吃

由于感染途径主要由粪-口传染,也就是吃进去污染的食物,而且发病后约4星期内,病童粪便持续会排出病菌,因此预防重点是饮食的清洁卫生及保存。所以除了洗手还是洗手,尤其是照顾宝宝的妈妈在换完之后,以及处理食物之前,务必清洗双手,并经常修剪指甲且教导孩子正确的洗手方法。同时应避免饮用山泉水、少玩小乌龟、不在鸡舍旁烤肉、食物及蛋要煮熟才吃,尤其是茶叶蛋、奶瓶奶嘴要消毒等等,以免遭受感染。

由于“预防重于治疗”且沙门氏菌疫苗目前仍在研发阶段,因此在环境污染使病儿数逐年增加下,只能从其传染途径来阻断和预防。一般像艾滋、乙肝需经血液体液才会感染,所以并不可怕,但是肠病毒、流感以及最近的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可由飞沫传染,防治上就极为棘手。然而沙门氏菌肠炎就介于两者之间,只要勤洗手、别乱吃东西,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猩红热

小真是一位4岁的小女孩,这两天突然高烧到摄氏39度肛温,全身出现点状、细细的红疹子,红疹子一颗颗似鸡皮疙瘩,脸部潮红,舌头呈草莓样,妈妈带她到儿科门诊,医生因为怀疑像猩红热,立刻为她做喉头细菌培养,并住院观察治疗。

猩红热是传染病,常发生于温带地区,其次为亚热带,而热带地区则不常见。每年的冬季与春季是较容易感染的季节,以往猩红热是十分严重且会致命的疾病,好发于5~15岁的孩子,但是每个人都有被感染的可能。

通过飞沫传染

猩红热是由A群链球菌感染而发病,A群链球菌又可因培养基中菌落周围引起溶血的变化与否,分为a溶血、b溶血及g溶血3种,造成猩红热的A群链球菌可引起b溶血,而细胞表面的蛋白,决定细菌致病的能力,A群链球菌表面若有M蛋白,对人类才会有毒性,因为M蛋白保护细菌的细胞壁不被破坏,当人类的免疫系统产生对抗M蛋白的抗体时,A群链球菌对人类的伤害就会减低。但M蛋白的种类有80种以上,所以,人类对于A群链球菌的感染仍无法完全避免。

猩红热的传染途径主要是因吸入病人排出的飞沫,或与病人直接、密切地接触而感染,鼻腔带菌者更容易传播疾病。在人群聚集的场所,如托儿所、幼儿园、学校等场所,特别容易出现局部的流行。此外,家庭也是重要的传染场所。

起红疹子及草莓舌

感染猩红热的潜伏期为1~7天,平均3天,患儿常会突然高烧、呕吐、头痛、咽喉痛、畏寒和腹痛。高烧一般第二天达到顶峰,发病后12~48小时,会出现点状、细细的红疹子,是由链球菌的红斑毒素所引起的,疹子最先出现在腋下和颈部,很快就蔓延到全身,脸上很少起点状红疹,但前额以及双颊会潮红,使嘴巴四周看起来比较苍白,红疹压下去会褪色变白,摸起来粗粗的似“砂纸”状。

在身上皮肤有较深皱折处,尤其是手肘凹窝,因疹子较密,形成一条像色素沉淀的帕氏线。病儿的舌头红肿,整个舌头像草莓,表面突起明显,称之为“草莓舌”。扁桃腺上会有灰白色的渗出物,软颚、后咽部、悬壅垂红肿发炎,病情严重者会有出血点。1周后,红疹慢慢消褪,从脸上往躯干四肢,会有脱皮现象,尤其是手脚指尖的皮肤像薄纸般脱落,如果治疗及时则不易出现脱皮现象。

治疗须持续10天

诊断猩红热,临床上应符合下列4项症状:急性发烧、喉咙或皮肤感染发炎,伴随发生典型的皮疹及脱皮现象,并且排除其他病因如:麻疹、德国麻疹、川崎病及传染性单核球增多症等。取喉咙或皮肤的分泌物作细菌,培养出A群链球菌,是最重要的实验室诊断,另外血清学检验,链球菌抗体会明显上升。

如果主要是针对A群链球菌,可使用抗生素盘尼西林治疗,且必须持续10天以彻底地消灭细菌。另外,也有长效型的盘尼西林制剂,只要肌肉注射1剂,其杀菌效果可维持3~4个星期。若对于盘尼西林有反应的病人,可以改用红霉素或合成头孢子菌素来治疗,治疗仍须持续10天。

猩红热的死亡率约为3%,由于是链球菌感染,早期的合并症如中耳炎、肺炎、淋巴腺炎、鼻窦炎、败血症等。如不治疗或治疗不完全,有可能会引发风湿热、急性肾丝球肾炎、风湿性心脏病等并发症。

加强个人和居家环境卫生

猩红热病人的照顾与预防方法包括:

1.猩红热最令人担心的是并发症的发生,按时服药及静养最重要。千万不可任意中止服药,即使症状减轻,也应当在医生配合下继续治疗,并作跟踪检查。

2.给予病患营养又易于消化、不具刺激的食物,以增加抵抗力,若因咽喉疼痛造成吞食困难,可给予流质或较软的食物,如牛奶、布丁、冰淇淋等。

3.病童应在家休养,避免出入公共场所。

4.接触患者前,应戴口罩,以防被患者的口鼻分泌物所传染,家中若有其他幼童,应予以隔离。

5.加强个人卫生、勤洗手,最好是用有抗菌作用的清洁乳液,以彻底清除细菌,杜绝感染的途径。

此外,家中的孩子若有疑似猩红热的症状,应尽早看儿科医生,并与医生配合抗生素治疗及追踪。平时应多运动、注重均衡饮食、加强个人和居家环境卫生,以远离传染病的侵犯。

脓痂疹

细菌感染可以导致全身性疾病,也能侵犯人体皮肤造成皮肤病变,例如:蜂窝性组织炎、丹毒、脓痂疹常见皮肤病,都是由细菌感染造成。而其中脓痂疹因其传染性高,而且好发生于婴幼儿,是父母不可忽视的疾病之一。

5岁以下幼儿较常见

革兰氏阳性菌中的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与A群b溶血性链球菌是引起脓痂疹的主要病菌。我们可以由病灶处培养出上述病原菌,依临床病变不同可以是其中之一或是两者并存。另外B群链球菌是引起新生儿脓痂疹的主要病菌。

脓痂疹好发于温热潮湿的气候,一年中夏天与初秋是流行的季节。

脓痂疹可见于各个年龄层的人,但5岁以下的孩子较常见。接触传染是传染的主要途径,而造成孩子感染的病菌常来自宠物、不干净指甲、群体中接触到有病的孩子等;造成成人感染病菌则来自接触到公共用品,如理发厅、院、游泳池或家中有被感染的孩子。而身体上皮肤若有伤口、被蚊虫叮咬、烧烫伤或湿疹者等,都是发生脓痂疹的高危险群。

不同型态脓痂疹

脓痂疹好发于身体暴露部位如脸、颈与四肢,而依临床症状不同可分为水泡型脓痂疹与非水泡型脓痂疹两种。

给予抗生素治疗

脓痂疹虽是由细菌感染造成,但是其病程却很温和,有些病人不治疗,约10天左右可自行痊愈。治疗药物以口服与外用抗生素为主,一般而言对药物反应都不错。对于病灶较广泛的患者,建议给予7~10天口服抗生素如:孢头霉素、青霉素或红霉素等,可依培养菌种给予适当药物,也可并用外用抗生素药膏。对于一些只有少数病灶患者,可涂抹新外用抗生素药膏2%莫匹罗星(bactroban),其疗效不亚于口服抗生素。

必须注意脓痂疹的痂皮会妨碍外用药作用,涂抹时应先将痂皮除去,再擦药,疗效才显著。对于非病灶皮肤可使用温水及肥皂保持清洁。

另有研究报告显示,在皮肤有伤口的幼童,涂抹预防性外用抗生素药膏,结果感染到脓痂疹几率减少30%左右。

对于反复发生脓痂疹的病患,须评估是否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带原者,而鼻腔是最常见的带原部位。有报告显示,若早晚涂抹莫匹罗星药膏于鼻腔连续5天,可有效减少金黄色葡萄球菌带原数量,可作为预防性治疗。

大部分脓痂疹患者经适当治疗皆可痊愈,不留后遗症,甚至皮肤也不留疤痕。但由于链球菌是病原菌之一,所以有少数病人日后可能发生链球菌感染后肾炎。因A群b溶血性链球菌还可分成许多亚型菌珠,有些菌珠感染后不会发生肾炎,有些则易造成肾丝球肾炎。有研究报告显示,如果感染到一般链球菌感染后肾炎,但如果感染到易致肾炎的链球菌菌珠则有10~15%几率,会发生链球菌感染后肾炎。而2~4岁幼童发生脓痂疹后肾炎几率最高。但1岁半以前的幼童,发生脓痂疹后肾炎则比较罕见。

保持清洁、改善卫生

脓痂疹是传染性相当强的皮肤疾病,保持清洁、改善卫生状况,在预防上是很重要的。万一发生此疾,建议应作以下工作:1.尽量将病患与健康者隔离2.患者手指甲修剪并保持清洁3.避免用毛巾擦拭患者皮肤可改用纸巾替代4.避免让患者去游泳。

对于皮肤有小伤口,如蚊虫叮咬或擦伤,可建议1~3次施与外用抗生素药膏,也可以作有效预防。

脓痂疹虽是幼童常见疾病,但也是可治疗与预防的病,如果父母能对此疾病稍有概念,事前能作有效预防、遇到有可疑的病灶,要寻求专业医生作正确诊断,必要时给予适当治疗,相信脓痂疹是不容易找上我们的。

上一篇:孩子支气管哮喘应如何治疗
下一篇:婴幼儿时期10种常见的传染病

扩展阅读:

来源:宝宝妈妈玖伞分享 时间: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