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儿童智力超常的定义在不断演变

相关栏目:宝宝健康

智力超常的传统定义是根据个人智力测验(通常是《斯坦福一比内特量表》和《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修订版)》)测出的一般性智力得出的。换言之,按照传统的做法,凡是在上述两种智力测验中取得特定成绩的儿童都被认为是智力超常儿童。这种高智商定义曾在许多智力超常研究项目中搬用。然而近年来,专业人员已逐渐认识到,在给智力超常下定义时,只把智商当作最重要的标准远远不能尽人意。这是因为大家看到了智商测验的局限性,重新认识了智力的本性,并对智力超常的性质作了新的研究和思考。

智力测验的局限

智力测验只能在有限的取样范围内对儿童的表现进行检验。即使这些表现或能力十分重要,并能根据统计数字明确预示被测者将来的发展,一个人也可能拥有无法测得的某种能力,而这种能力可能恰恰对智力超常的定义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还有人指出,智力测验(特别是标准个人智力测验)存在着倾向性,它们有利于中等阶层家庭出身的白人儿童,而不利于少数种族或民族的儿童。他们认为,由于在语言和文化价值观方面存在着差别,非白人和非中等阶层家庭出身的智力超常儿童即使与中等阶层家庭出身的白人儿童智力相当,也无法在智力测验中获得相同的高分.对智力的再认识

《斯坦福一比内特量表》是最早推广应用的一般性智力测验方法,用以预测儿童在校学习的成绩是否可能不及格。随后发展起来的各种智力测验方法基本也用于同一目的;为了检验后来这些测验方法的可靠性,专业人员将其与《斯坦福—比内特量表》进行了比较。这些测验方法包括的绝大多数项目都要求取样检验言语能力(一般性知识、理解、词汇)。到了50年代,吉尔福德(GUilford)开始扩大取样范围,使之包括构成智力的各种能力,并对这些能力作了详尽阐述。他对构成智力的一百多个方面的描述使专业人员产生了设计新的智力测验的兴趣。他在论著中描述了创造力的所谓“发散思维”方面(与之相对的是“会聚思维”),尤其引起了人们对创造力的兴趣。普通智力测验所评价的只是演绎思维能力,只要求被测者用“是”或“否”回答问题。而吉尔福德的著作则启发人们对创造力进行测验,特别是评价被测者能否进行归纳思维,能否提出多种不同的潜在答案。他就人的智力的许多方面提出的新观点,使得人们开始不满足先前的“一般性智力”或“基本智力”的概念.

上一篇:对于智力超常的新观点新认识
下一篇:儿童易患有的精神性疾病

扩展阅读:

来源:宝宝妈妈九思分享 时间:07.25